以全域统筹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推动合川区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
李亚林 重庆市合川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401500
关键词:合川,全域旅游,供给侧改革,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摘要:重庆合川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价值禀赋高,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意识不够强,体制机制不完善,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文旅产业规模偏小,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物有待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方面。亟需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统领,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拉动和创新驱动为产业发展引力,从行业融合、产业集群发展、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全部门、全要素和全时空等方面加强供给侧改革,以实现合川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文化与旅游关系密切,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相融性,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相得益彰。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相关重要文件,明确要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在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基础上,“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全域旅游理念是打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合川区在新一轮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以此为引领,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以有效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合川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合川区地处重庆西部,是渝西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区内文化资源丰富。为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区内陆续出台了《合川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方案》、《合川区鼓励创办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实施办法》和《合川区微企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微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性文件。成功创建移通学院缤果城文化创意基地,发展文化体育微型企业246家,基本形成了以影视动漫、演出娱乐、新闻出版、包装印刷、体育健身为主体,以公有制、股份制、个体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产业发展格局。成立了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用于扶持文化创意类项目。截至2017年,全区共有文化体育注册企业60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0家,文化体育产业门类10个,年产值达10.5亿元,占GDP的2.2%。
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合川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林、泉、洞、峡为一体,有215个资源单体。主要旅游资源有:钓鱼城、涞滩古镇、双龙湖、九峰山森林公园、古圣寺、龙多山、白鹤湖、天生寨、三汇石林、世代思居。其中国家级、省级、区级风景名胜区6处,国家级、省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重庆市级森林公园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2家。目前,全区共有星级宾馆4家,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1家,二星级宾馆2家;旅行社(门市部)27家,其中旅行社3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00余人。根据《2017年重庆旅游大数据报告》,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量5.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0亿元,比同期分别增加20%和25%。2017年合川区累计接待游客824.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28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0.79%、28.45%。2017年合川接待游客总量占全市的接待游客总量的1.53%,合川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0.49%。文化产业方面,据文化产业数据库显示,2017年,合川依托市级非遗项目,发展合川峡砚特色文化产业,建立开采石材、设计、雕刻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年产值3000万元,并累计发展文化经营单位300余家,文化类微型企业150余家,直接吸引从业人员近万人。
二、合川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目前,合川区文化旅游产业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够充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产业意识不够强,体制机制不完善,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从运营现状来看,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市场观念和创新意识不强,有待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现有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存在着政企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决策分散现象。宏观调控力度偏弱,难以协调旅游生产要素的均衡发展,行业管理与协调力度弱化。对统一协调,相互带动的产业意识还不够强,仍然处于比较初级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市场机制难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受阻。
(二)文旅产业规模偏小,产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合川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未进行长远规划及整体布局,各类文化旅游经营单位存在着单打独斗、各自为阵、规模小、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状况。虽然区内拥有“双国宝”钓鱼城、中国首批命名十大古镇之一的涞滩景区等较多知名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缺少龙头企业和带动性强的产业集团,经营层次低,效益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若从区属国有企业投资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来看,其规模、产值和市场竞争力显得更为薄弱。
(三)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物有待进一步彰显。合川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禀赋高,个别旅游资源甚至具有全球号召力。譬如,钓鱼城被称为“东方麦加城”和“上帝折鞭处”,从这一点上而言,钓鱼城的旅游品质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但客观地讲,目前钓鱼城作为核心吸引物的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地位并没有得到彰显。再有,像首批列入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涞滩及其境内的二佛寺石刻也没有能很好地体现其文化魅力和市场张力;传统民间艺术则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另外,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区内乡村旅游在吸引主城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质方面也有待加强。总体来说,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着“散”和“粗”,缺乏“深挖”、“细研”、“出新”和突出“独一无二、无与伦比”不足等问题。
(四)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项目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回收期长,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需要大量投入(如龙多山景区)。从现有投资来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不多,渠道相对单一,虽然引进了鲁能集团整体打造涞滩、双龙湖片区,但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有待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截止目前,该部分投入除少量的上级补助资金和民间投资外,大部分仍然依赖于国有平台公司的资金投入,这对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严峻考验。二是缺乏整体性的旅游配套设施。高速公路、国省道大交通以及城区通往旅游景点的旅游交通网络尚不完善,公路普遍等级低,路况差,路面窄;餐饮住宿地方特色不明显;城区旅游休闲设施和购物街区建设不充分,旅游文化内涵不丰富;部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与“两规”不符,难以落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制约了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难以适应未来产业大规模发展的需求。
(五)文化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力度较小,经营管理人才相对欠缺。文化旅游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目前,合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但从扶持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旅游招商引资政策的优惠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规范有待进一步增强。另外,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欠缺,严重阻碍了合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有的管理运营队伍中,创意创新、营销策划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相对欠缺,急需引进和培养一批既熟悉旅游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和对策
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合川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应走全域统筹供给侧改革的道路。
(一)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实现合川区文化旅游业发展范式转变
《规划》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结合实际情况,合川区文旅发展范式从供给侧改革而言应该重点注意如下内容。
1.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应由政府主导向政府规范引导型转换。政府主导发展模式指政府在区域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产品、经营和市场的强力介入和直接担当。1978年以来,政府主导模式使国内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但随着旅游产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该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亟待转变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和角色。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旅游经济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建立完善旅游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为文旅产业发展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2.文游产业发展模式动力应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近年来,为推动文旅经济增长和满足旅游需求,合川区投入大量的物质要素,全力开发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要素的不可持续供给将制约这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发展。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创新发展驱动模式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知识、经营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创新要素,重新组合利用原有的各种物质要素,提高旅游发展效益,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者素质。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应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旅游产业中,大力开发智慧旅游产品。
3.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拉力应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转变。一直以来,国内文游产业的经济常态是投资需求比旅游消费对旅游产业经济的拉动力更强,旅游经济贡献作用更大。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成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衡量指标,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拉力应由投资拉动向消费主导转变。目前,国内部分旅游供给和旅游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这就要求转变旅游产业模式,开发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质特质也是内在要求。从旅游活动而言,二者是二而一和一而二的关系,实际体现的就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为内涵的全域旅游理念非常契合当前合川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1.旅游业及其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产业间的融合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旅游产业与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文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旅游本身而言,旅游已从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模式转变,居民旅游消费及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化,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一种泛化现象,旅游产业的边界愈加模糊。国内旅游产业融合范围越来越大,融合程度越来越深,融合方式越来越丰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而成的新旅游业态也越来越多。因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应重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进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2.全域视野统筹下的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文旅产业集群是指围绕一定地域范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相关经济行为主体通过相互结网和互动而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其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行动与工作,创新旅游服务,开展旅游合作营销,对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文旅产业集群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集群内整体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规模化效应,助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文旅产业集群内的相关群体间通过发挥协同效应及开展竞争与合作,使关联企业获得许多产业竞争力优势,最终促进区域内文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优化。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所形成的创新效应、品牌与市场效应、产业制度和政策效应促进区域文旅产业各种要素实现有机整合,增强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从而有力推动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3.信息化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当今信息技术产业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文化产业属于一种信息依托型与信息密集型产业,其特性主要表现为:旅游信息多元性、丰富性、动态性和组合性四个方面。由于旅游业具有跨空间的信息交流特性,因此旅游信息传递成本和效率备受关注,对旅游供求市场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信息流和大数据产生了更大的依赖性。高度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旅游产品内涵的丰富、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将转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因而,合川区在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
4.统筹“全部门”,实现“全时空”和“全要素”发展。围绕文化旅游发展工作,区内 “全部门”要积极响应和参与进来,形成文化旅游发展合力。“全时空”则表现在“全时间”和“全空间”。“全时间”打造意义,使得区内一年四季都能够有“看点”和“晚点”。“全空间”,则是指在全区范围内,立体化的景观或是吸引物均要不可或缺。“全要素”,一方面指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要在整个区域内得到完整体现;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政府的工作重点不仅要围绕游客展开,更多的还要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包括教育、医疗在内的基本民生保障也应予以重视,在解决‘主客共享’的问题下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24)
[2] 李庆雷,杨春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解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重要视角[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01)
[3] 李爽,黄福才,钱丽芸.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职能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J].旅游学刊.2012(02)
[4] (英)DuncanTyler等主编,陶犁译.城市旅游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 王晨光主编.旅游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 李瑞霞.泰国旅游业发展经验及其借鉴[J].消费导刊.2008(03)
[7] 王莉莉.英国旅游业报告:金砖四国旅英游客将大幅增长[J].中国对外贸易.2010(10)
[8] 李天元主编.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任一萍.旅游业对重庆市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12(10)
[10] 刘芳.重庆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华龙网.2018-03-09
[11]合川区政府.合川区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重庆市人民政府网.2017-10-26
[12] 朱晓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3)
作者简介:李亚林,男,陕西榆林人,重庆市合川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