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巴马养生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 ——陈薇

2018-04-18

广西河池市巴马养生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

陈薇 (桂林旅游学院国际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编号:15CJL002);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编号:KY2016YB547);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休闲养生旅游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编号:YJZX2016YB06)。


摘要:针对广西河池市巴马县瑶族自治县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状况,综合比较现有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并提出相关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将为巴马县以全域旅游发展助推实施旅游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养生旅游;开发模式;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1.5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追求,将养生服务和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并催生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养生旅游。坐落于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巴马县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拥有丰富的养生旅游资源,被誉称为“世界第一长寿之乡”。在调查研究巴马县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的基础上,本文依据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划分,归纳和凝练“气候养生+农家住宿”型、“地质观光+果树种植”型、“田园观光+集群养生”型、“长寿文化+长寿食品”型、“水源文化+长寿食品”型、“养生运动+寓医于食”型6类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并分析比较各开发模式的发展时序性、科学性及可持续性。


一、以巴马县自然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开发模式

(一)“气候养生+农家住宿——坡月村以气候养生旅游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

巴马县甲篆乡坡月村,距离县城西北部25公里,是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坡月村为旅客呈现接近原生态的旅游环境,吸引乐居于此养生养老和休闲养生的“候鸟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坡月村成为以气候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开发模式的特色旅游型村庄。该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内容:第一,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构建特色旅居养老服务体系。坡月村着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以及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现已初步形成较具规模、差异化服务明显的中小型健康养生基地。通过开发石灰岩溶洞景点百魔洞,运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磁、空气、水源和食物吸引游客;村庄农户自主经营农家旅馆,提供长租或短租房源;利用养老产业PPP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候鸟式”养老人群服务的疗养会所和养老地产。第二,实现气候养生需求导向,精确旅游市场细分与定位。当地的旅游消费群体大致包括两大类,即为慕名而来的普通游客,主要以观光为主、养生为辅;为满足养生养老和休闲养生需求的、长居或有规律性短居的“候鸟人”群体。该养生旅游模式发展的创新策略:在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过程,健全和完善村庄及其周边景区的旅游综合管理机制;改善政府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游经营者、原住村民、普通游客、“候鸟人”群体等养生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关系,提升养生旅游承载力和发展力;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综合发展机制,支持发展健康养生服务产业的相关支撑产业,推进健康养生服务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地质观光+果树种植型——大洛村以山岳养生旅游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

巴马县那社乡大洛村距离县城约45公里,是以山岳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模式的特色旅游型村庄。该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内容:第一,挖掘独特岩溶地质资源,树立品牌核心价值。地处该村的巴马水晶宫景区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最美的旅游洞穴”,具有生命探秘、生态养生、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健康运动等复合型功能。第二,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养生、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产业精准扶贫开发的过程中,种植火龙果、百香果、珍珠李等特色水果;发展乡村民宿特色旅游,促进传统畜牧业及蔬菜种植业的转型与升级。该养生旅游模式发展的创新策略:完善旅游综合管理机制以及旅游生态补偿机制,优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机制,探索产业精准扶贫与旅游业态创新的协同共进发展路径;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培育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三)“田园观光+集群养生”型——百马村以水体养生旅游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

巴马县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距县城13公里,是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获评“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村”,是以水体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模式的特色旅游型村庄。该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内容:第一,返璞归真,还原生态环境,推进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百马村坡纳屯位于盘阳河畔,是巴马盘阳河流域的长寿旅游示范屯。凭借得天独厚的健康好水资源,围绕特色民宿、农耕体验、有机农场、果蔬采摘、休闲度假等主题项目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原生态的生态百草园、清澈甘甜的盘阳河水、实在淳朴的农家民风,辅以清新的空气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使百马村坡纳屯形成一个天然休闲养生景区。第二,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开发集多元项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体;推动乡村旅游、生态休闲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百马村坡纳屯的成功发展模式,正在引领和推动百马村坡莫屯等周边地区的旅游搬迁扶贫新村项目建设。该养生旅游模式发展的创新策略:推进社会资本参与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改善和升级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供水系统;破解因上游污水治理技术有限、水体生态系统自净速度受限而未能充分满足旅游消费多元需求等难题;恰当处理当地居民与投资开发商等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实现资源开发利润最大化。

二、以巴马县文化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开发模式

(一)“长寿文化+长寿食品型——平安村以民俗文化养生旅游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

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又名长寿村,以住着众多长寿老人而闻名。平安村巴盘屯的建筑风格不统一,有少许留存的坡屋顶瓦房;村庄干道房屋经过批量改造形成具有一定观赏性的乡村建筑景观,形成以民俗文化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模式的特色旅游型村庄。该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内容:第一,推广拜访高龄长寿老人等长寿文化体验项目。平安村巴盘屯的高龄长寿老人均印有各自的长寿名片,张贴在村前指示牌以及长寿老人家里门前。通过拜访高龄长寿老人,在简单交流中共同体验农活,体味长寿文化以及感受自然养生环境。第二,经营自产自销纯生态有机农副产品。当地村民主要经营铁皮石斛、玉蝴蝶、鸭脚粟、黄玉米等土产粗粮,以及巴马香猪、巴盘河鱼等生态有机农副产品。该养生旅游模式发展的创新策略: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有效提升当地生态承载力,促进村庄干栏式房屋改造、养生旅游产品与服务开发、低碳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

(二)“水源文化+长寿食品”型——练乡村以民俗文化养生旅游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

巴马镇练乡村处于盘阳河流域的中游地段,属于巴马交通网络重要站点,是以民俗文化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模式的特色旅游型村庄。该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内容:第一,发掘水资源优势,打照长寿食品品牌。坐落于巴马镇练乡村的广西巴马年轻态健康长寿产品有限公司
、广西巴马正中长寿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矿泉水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养老健身、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研发和生产粮食加工品、油脂制品、食用油以及水酒等长寿食品品牌。第二,优化生态农业结构,拓宽水域长寿食品产业链。练乡村以科研产业开发为前提养殖巴马油鱼,研发人工养殖技术,发展规模化人工繁殖;实现巴马油鱼的拯救性和保护性开发,促进盘阳河流域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该养生旅游模式发展的创新策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大力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再利用能力。

(三)“养生运动+寓医于食型——赐福村以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

巴马镇赐福村,又名中医村,位于巴马县城东方向,临近盘阳河下游源头的赐福湖。依托独特的中医文化特色以及生态人文资源优势,赐福村成为以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模式的特色旅游型村庄。该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内容:第一,提倡养生康体运动,挖掘中医养生旅游产业。赐福村致力于弘扬壮、瑶医药文化,搭建完整中医养生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开设中医药知识养生讲堂、普及常用中草药材知识、提倡和推广养生健身运动等途径,深入挖掘中医养生旅游产业资源。第二,寓医于食,研发药膳食疗养生保健系列产品。赐福村配合壮、瑶中医理疗,为普通游客、“候鸟人”群体等提供慢节奏的疗养环境,促进养生保健与健康食疗的互进发展。该养生旅游模式发展的创新策略:深入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提升中医养生旅游品牌推广度;健全中医药养生疗养以及旅游资源的基础设施体系有待健全,协调发展传统中医药理疗人才培养与壮、瑶医药的文化传承。

三、研究结论

巴马县以长寿之乡闻名中外,突出的资源优势使其产业开发战略指向明确。在国家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积极引导下,经过对巴马县6类特色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提出创新发展策略以促进现有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以全域旅游发展助推实施旅游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总结和凝练巴马县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为广西区内外同类型的资源富集区实现健康养生服务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莎莎,孔令乾.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理探讨:低碳经济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01):1-16.

[2]奉海峰.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广西,2016(08):54-55.

[3]廖国一,廖翠荣.广西环北部湾少数民族新农渔村几种成功的发展模式[J].广西民族研究,2008(02):175-184.

[4]赵敏.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路径[J].农业经济,2015(11):58-59.

[5]张义,曾伟如.巴马长寿养生旅游的影响与对策[J].传承,2016(11):131-133.

[6]黄雪莹,莫宁.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为例[J].中国商论,2017(16):62-64.


作者简介:

陈薇(1984-),女,广西柳州人,桂林旅游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阅读42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