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陈薇 刘丽娟

2018-05-14

广西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陈薇1,刘丽娟2

1.桂林旅游学院国际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2.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内容摘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视角,以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龙胜)的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的开发历程、资源禀赋以及开发模式等基础上,提出创意农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融合模式设计;为深化推进龙胜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农业以及文化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广西特色村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创意农业;传统文化保护;融合模式;少数民族村寨

中图分类号:F320.2


自广西桂林市龙胜龙脊梯田开发农业旅游以来,龙胜旅游业逐渐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4年,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已经成为国家4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逐年增加。该景区的游客量从2013年的247.90万人次逐年增至2017年的739.77万人次,旅游总收人从2013年的24.09亿元逐年增至2017年的77.39亿元。随着游客量的增加以及游客多元需求的发展,以当地特色食材为基础的农家乐和以当地特色建筑为基础的民宿产业发展水平均得到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扩张,龙胜旅游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龙胜先后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8年,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与福建省尤溪联合梯田、江西省崇义客家梯田、湖南省新化紫鹊界梯田共同组成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荣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颁授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本文围绕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的开发历程、资源禀赋以及开发模式进行评价,并提出创意农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融合模式设计,为深化推进龙胜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农业以及文化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广西特色村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参考借鉴。

一、广西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宗旨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化、技术化以及文化属性的有效提升。乡村创意农业这一发展业态将系统整合乡村特色资源,并在现有的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渗入生态、生活、文化、旅游等资源要素;使得农业旅游由最初的简单观光型模式逐渐向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多元类型方向延伸。平安壮寨是龙胜发展农业旅游的核心村寨,该村寨于1990年得到开发并供游客游览观赏;当时只有少量的摄影爱好者被独特形态的龙脊梯田风光以及四季缤纷的龙脊水稻景色吸引。随着创意农业概念的深入推广,龙胜农业旅游不断发展。自1992年以来,龙胜农业旅游开始融入民俗文化,以白面瑶寨作为开发起点,陆续成功开发金竹壮寨、黄洛瑶寨、平安壮寨等少数民族村寨。近年来,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坚持将开耕节、尝新节、梳秧节、晒衣节、鱼宴节、祭萨节、鼓楼节、跳香节等传统民俗节庆元素与梯田景观相结合,并对柑橘、南山梨、茶油、龙脊茶叶、香菇、辣椒、苡米、罗汉果、地灵红糯等种植类土特产以及龙胜凤鸡、龙胜翠鸭、地灵花猪等养殖类土特产进行创意开发,吸引众多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

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开发主要以农业旅游为主,多数是涉及单个农产品的创意,并逐渐加入文化的融入体验;其整体特色以天然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为依托。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发展的现有开发模式主要包括景观创意型农业旅游、节庆文化型创意农业、单个农产品创意型创意农业三类。其中,景观创意型农业旅游是该县开发最早的模式,其利用梯田独特美丽的自然形态以及梯田水稻四季不同的美幻色彩,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并有效提升龙脊梯田水稻的附加值。节庆文化型创意农业注重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自然融入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单个农产品创意型创意农业是一种以特色产品为依托的产品创意模式,其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和传承农耕文化,推进生态休闲农业、乡村创意农业与传统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

在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制约其稳定而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多元投资渠道有待完善,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以此为旅游者增添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感受;民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以避免少数民族村寨间雷同模仿的现象;政府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游经营者、原住村民、普通游客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以提升乡村创意农业发展承载力;在创意农业的生产、加工以及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仅仅依靠少数民族村寨原住村民的人力资源开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国内外创意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国内创意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借鉴

第一,北京的历史文化型创意农业开发模式。北京市平谷区的桃产业经过创建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以桃的种植、加工、开花、结果、食用等环节为依托,借助现代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对桃进行深加工与精加工,形成两节、两品、三养生的系列产品并贯穿整个产业链。其中,两节的桃花节和采桃节以文化、旅游、体育为主题,分别推出歌舞、摄影、庙会等雅俗共赏的活动;两品寿桃文化为基础,通过刻模、贴字等技术研发异型桃、晒字桃等,并以桃木为原料开发桃木梳、桃木剑、桃木如意等文化创意产品;三养生以桃花为主要食材,推出一百余道桃花菜品。第二,台湾的体验型创意农业开发模式。台湾的花露主题农场、菇之廊等主题式体验型创意农业项目,充分体现乡村创意农业的体验性。花露主题农场以花卉为主题,游客可亲眼见到香水精油的制作原料,了解香草花卉种植,体验亲手提炼精油、调制香水等DIY课程和精油泡澡等。菇之廊提供菇类采摘、特色品尝以及菇菇彩绘DIY、百菇养生锅、手工做太空包等DIY活动,在促进农场相互间的联合发展中,实现拓展消费市场、新型专利申请、研发创新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第三,广西柳州的特色资源型创意农业开发模式。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侗族文化的集聚地,以独特的侗族文化为依托,开发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有效促进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开发。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仙人山茶园的地理位置优越,茶树阶梯式环绕种植;将侗族文化与茶文化完美融合开发,推广以侗族文化为基础的广西·三江春开采活动,打造集茶苗培育、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园观光旅游的特色产业链。

(二)国外创意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借鉴

第一,德国的度假型农场模式。德国创意农业开发多以农场为主,注重户外项目体验。慕尼黑绿腰带项目的菜园方案在于满足城市居民对回归自然的渴望,绿腰带地区居民将自家的耕地分设具体的微小单位分租给城市的园艺爱好者,并在园艺爱好者、当地原住居民以及菜园园丁协会的共同管理下实现菜地的有序发展。第二,澳洲的葡萄酒庄园模式。澳洲的乡村葡萄酒庄园是当地有名的旅游度假项目,围绕葡萄酿造开展葡萄采摘、采摘技术讲解、酿造过程参观、酒艺培训等系列旅游主题活动。乡村产业与特色旅游业的完美结合,将为打造良好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以及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提供重要支撑。第三,法国的鲜花主题型模式。位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是闻名世界的浪漫度假胜地,当地薰衣草生长茂盛,吸引着全球追求浪漫的人们。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普罗旺斯以鲜花为主题研发特色旅游节庆,并有效带动橄榄油、松露、葡萄酒等特色美食的销售。

(三)经验借鉴与启示

基于上述成功经验总结可知,创意农业开发的要点主要在于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特色资源禀赋,开发教育性体验、生活性体验、劳动性体验、创意性体验、文化性体验等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的互动与体验性;借助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创意农业的开发效率;利用现代先进传媒技术提高创意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农业业态和旅游业态的创新与产业精准扶贫协同共进的发展路径。

三、广西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融合模式构建

对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融合模式构建,主要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体验感受的传统节庆秀模式、民族传统工艺+盛产产品的产品创意模式、民族传统元素+产品包装的包装创意模式、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的村寨农业旅游模式、天然绿色产品+特色美食的村寨农家乐模式以及混合开发模式。第一,民族传统文化+体验感受的传统节庆秀模式,即将当地独特的地域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创意元素,在互动与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能够增进原住村民与政府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游经营者、普通游客等旅游利益相关者协作关系和信任度的互动平台,以此构建以农产品和服务推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农耕文化体验以及民俗传统节庆体验为核心的传统节庆秀模式。第二,民族传统工艺+盛产产品的产品创意模式。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多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每个地区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均有所不同。该模式将民族传统工艺与地区盛产特色产品相结合,推进农业发展与艺术创意、智能科技、休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地区盛产特色产品的产业链,进而提高原住村民对民族传统工艺保护的积极性和实效性。第三,民族传统元素+产品包装的包装创意模式,即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资源,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特色产品包装,建立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元素的包装创意模式。第四,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的村寨农业旅游模式,即利用独特的自然地理地形以及生态人文资源优势,通过搭建完整的龙胜龙脊梯田农耕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普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提倡和推广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等,深入挖掘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资源的模式。第五,天然绿色产品+特色美食的村寨农家乐模式,即健全和完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天然绿色产品转化为系列传统特色美食,围绕特色民宿、家庭众筹有机农场、订单农业、农耕体验DIY活动等主题开发生态休闲农业的村寨农家乐模式。第六,混合开发模式,即以多元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形成规模经济发展多层次产品和服务,创新空间集聚的混合模式;但是此混合开发模式的形成条件相较于单个模式要高,它必须在有一定协作关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个模式基础上才能进行结合。

四、结语

在推进实现龙胜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农业以及文化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成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助力当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探讨广西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树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意农业品牌,引导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进而提升民族地区活力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发展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研究(编号:13BMZ006);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养生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机制研究与推广示范(编号:KY2016YB547



参考文献:

[1]刘丽影,张明,路剑.国外创意农业模式对中国文化创意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3):181-184+200.

[2]陈亮,余千,贺正楚,等.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农业遗产产业化发展效率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4):149-153+160.

[3]王志丹,尹进,朱琳.辽宁创意农业与三产融合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4):12-13.

[4]单福彬,李馨.创意农业中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分析[J].北方园艺,201615):198-202.

[5]唐晓云,闵庆文.农业遗产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龙胜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4):121-124.

[6]周锦,熊佳丽.产业融合视角下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75):103-108.



作者简介:

1.陈薇(1984-),女,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发展与反贫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刘丽娟(1995-),女,广西资源人,经济学本科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阅读25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