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型领导、知识隐藏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杜梅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0
摘要:基于员工的个体特质与外部情境特征视角,对员工进行调查,运用回归统计方法,考察谦逊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1)谦逊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谦逊型领导对知识隐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知识隐藏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4)知识隐藏部分中介谦逊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谦逊型领导、知识隐藏、员工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D035.2
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管理者开始注重员工的重要性。众多学者和企业家发现,企业员工的创新行为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领导行为视角出发,来解释员工创新行为,并发现不同的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作为新型的领导行为,谦逊型领导会表现出更多的谦逊行为,这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产生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本文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探究谦逊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知识隐藏行为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谦逊型领导的概念是Owens等(2012)首次提出,是指那些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且能看到员工的作用与贡献的人。
员工创新行为是指员工在组织内部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并将此想法实践的行为。
谦逊型领导作为外部情景因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创新行为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特点,员工对实施创新行为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谦逊型领导承认自身不足的特质,会让员工敢于探索和尝试新的想法,产生创新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谦逊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知识隐藏是指组织中的员工在面对同事的知识寻求时,故意隐瞒或刻意掩饰其知识的行为(Connelly等,2012)。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谦逊型领导关注员工的需求与发展,使员工感知到领导的好意,作为回应,员工也会采用积极互惠的方式,增强其与领导的互动程度,减少知识隐藏行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谦逊型领导对知识隐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进行知识隐藏行为的员工,不愿意会分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这就减慢了员工自身知识积累的速度,不利于员工创新行为的产生。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知识隐藏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知识隐藏行为作为一种消极的行为,只有较少的研究将知识隐藏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探讨,本文尝试将知识隐藏作为中介变量,提出以下假设:
H4:知识隐藏部分中介谦逊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可以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理论模型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本次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50份,对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进行了剔除处理,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14份,问卷的有效利用率为85.6%。由表1可知,样本有较为广泛的分布,达到了研究的基本要求。
表1 有效样本构成表
名称 | 类别 | 数量(人) | 百分比(%) | 名称 | 类别 | 数量(人)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97 | 45.3 | 学历 | 硕士及以上 | 19 | 8.9 | |
女 | 117 | 54.7 | 本科及同等学历 | 105 | 49.1 | |||
年龄 | 20岁以下 | 5 | 2.3 | 大专及同等学历 | 76 | 35.5 | ||
21—24岁 | 110 | 51.4 | 高中及以下 | 14 | 6.5 | |||
25—29岁 | 36 | 16.8 | 工作年限 | 5年以下 | 145 | 67.8 | ||
30岁以上 | 63 | 29.4 | 5—10年 | 22 | 10.3 | |||
职位 | 普通职工 | 168 | 78.5 | 10年以上 | 47 | 22 | ||
基层管理者 | 33 | 15.4 | ||||||
中高层管理者 | 13 | 6.1 |
2.2变量测量
本文中各个量表均采用“翻译—回译”的方法,来保证各量表题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在问卷设计中,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1—5来表示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
谦逊型领导行为(HL)。参照Owens等开发的量表,共9个题项。知识隐藏(KH)。参照Connelly等开发的量表,共12个题项。员工创新行为(IB)。根据Zhou和王雁飞等观点修订而成,共8个题项。
本文还选取了性别、年龄、学历和工作年限等控制变量。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首先进行了KMO和 Bartlett球形检验。由分析可知,KMO的结果为0.898,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在p<0.001水平上显著。本文可进行下一步的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22.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由分析可知,各题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本文的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同时,各题项交叉载荷均小于0.4,表明本文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为了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相关关系均处于中度相关水平,适合进行回归模型检验。
表2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性别 | — | |||||||
2年龄 | 0.012 | — | ||||||
3学历 | 0.083 | 0.039 | — | |||||
4工作年限 | -0.061 | 0.754** | -0.023 | — | ||||
5职位 | -0.120 | 0.178** | -0.083 | 0.338** | — | |||
6谦逊型领导 | 0.119 | 0.070 | 0.214** | 0.002 | 0.058 | (0.911) | ||
7知识隐藏 | 0.059 | -0.133 | -0.162* | 0.063 | 0.040 | -0.401** | (0.939) | |
8员工创新行为 | 0.015 | 0.098 | 0.187** | 0.134 | 0.085 | 0.499** | -0.604** | (0.904) |
均值 | 1.550 | 2.730 | 2.40 | 1.540 | 1.280 | 3.849 | 2.2678 | 3.671 |
标准差 | 0.499 | 0.914 | 0.742 | 0.831 | 0.568 | 0.662 | 0.346 | 0.672 |
注:(1)** p<0.01,*p<0.05;(2)括号内数字为内部一致性系数。
本文采用温忠麟等的三步中介回归分析法来探讨知识隐藏在谦逊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表3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谦逊型领导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H1得以验证。(2)谦逊型领导对知识隐藏有显著的负向作用,H2得到支持。(3)知识隐藏对员工创新行为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H3得以验证。(4)由表中M3可知,当谦逊型领导与知识隐藏同时对员工创新行为进行回归时,谦逊型领导与知识隐藏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回归系数仍达到显著水平,但谦逊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回归系数由原来的0.489(p<0.001)下降到0.296(p<0.001),有显著下降,知识隐藏部分中介谦逊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H4得以验证。
表3知识隐藏的层次回归分析
变量 | 员工创新行为 | 知识隐藏 | ||||
M1 | M2 | M3 | M4 | M5 | M6 | |
性别 | 0.015 | -0.036 | -0.011 | 0.013 | -0.016 | 0.013 |
年龄 | -0.022 | -0.088 | -0.027 | -0.011 | 0.078 | 0.115 |
学历 | 0.194 | 0.094 | 0.120 | 0.185 | -0.067 | -0.010 |
工作年限 | 0.135 | 1.545 | 0.193 | 0.107 | -0.199 | -0.233 |
职位 | 0.061 | 2.054 | 0.011 | 0.081 | 0.143 | 0.172 |
谦逊型领导 | 0.489*** | 0.296*** | -0.277*** | |||
知识隐藏 | -0.488*** | -0.602*** | ||||
调整的R2 | 0.035 | 0.258 | 0.452 | 0.384 | 0.010 | 0.078 |
F值 | 2.541 | 13.370*** | 26.086*** | 23.123*** | 1.420 | 4.013*** |
注: * * *p<0.001,** p<0.01,*p<0.05。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谦逊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谦逊型领导对知识隐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知识隐藏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4)知识隐藏在谦逊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本文基于知识隐藏视角,丰富了谦逊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中介变量的解释范围,从反面论证了谦逊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弥补了单一从正面积极的视角可能带来的认知局限。
本文为企业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员工创新行为提供管理意见。首先,管理者需要深刻理解谦逊内涵。其次,管理者应转变管理方式,将谦逊行为落实到管理各环节中。最后,领导者应深入组织中去,与员工互动。
4.3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本文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本文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方法是横截面调查方法,其准确性还有待考量;第二,本文仅探究了谦逊型领导、知识隐藏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更多变量在谦逊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
[1]Carmeli A and Tishler A.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angible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13): 1257-1278.
[2]曲如杰,康海琴.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的权变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4.1,26(1):88-98.
[3]Owens B P,Hekman D R.Modeling how to grow:an inductive examination of humble leader behaviors,contingencies,and outcom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4):787-818.
[4]Connelly C E,Zweig D,Webster J,et al.Knowledge hiding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2,(33):64-88.
[5]Zhou J.When the Presence of Creative Coworkers Related to Creativity: Role of Supervisory Close-monitoring,Developmental Feedback,and Creative Personalit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3):416-422.
[6]王雁飞,蔡如茵,林星驰.内部人身份认知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0):40-52.
[7]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作者简介:
杜梅;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