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科技人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陈媛媛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01年-2015年首都科技人才的数据分析,总结出北京地区科技人才的发展现状及特征,找出当前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促进北京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现状特征;问题;对策建议
一、科技人才的概念及测算依据
(一)标杆管理的定义:《人才学辞典》对“科技人才”做出如下界定:“科学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略语,是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以自己较高的创造力、科学的探索精神,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人才具有四个要素: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学或技术工作;较高的创造力;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标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综述:科技人才是反映科技投入与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与科技人才相关的概念主要有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两类。科技活动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R&D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以及为研发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相关人员,它们均能较好地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的领域和范畴,有助于对科技人力资源进行衡量与测算。因此,本文研究的科技人才,将主要通过科技活动人员(人)和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两个指标,来描述北京地区科技人才的发展现状和总体特征。
二、北京地区科技人才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北京地区科技活动人员达到74.7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210.0%,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年均增速为8.7%。每万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为630人,比2001年增加人247人。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北京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
北京R&D人员呈现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十五”期间R&D人员年均增长率达到18.0%,“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R&D人员年均增长率仅为4.0%和3.2%。2015年R&D人员达到24.6万人年,比2001年增长15.1万人年,增长158.9%。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呈现波动的变化趋势,从2001年的151人年增至2015年的207人年,增加了37.1%。
(二)科技人才高端化特征明显。北京市围绕首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施人才政策与计划,人才工程推进成效显著。持续实施“海聚工程”,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启动实施“北京学者计划”,创新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知名大师;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按照“三个层次、六类人才”统筹整合北京市重点人才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区域特色引才计划,如朝阳区“凤凰计划”、海淀区“海英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创工程”等,增强引才工作的整体合力。
截至目前,北京聚集了756名“两院”院士,约占全国的1/2;国家“千人计划”1486名,约占全国的1/4;国家“万人计划”682名,超过全国的1/4;北京市“海聚工程”累计引进91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创计划”累计选拔出28名杰出人才、176名领军人才和98名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学者计划”共认定了两批28名优秀学者,其中4名当选“两院”院士。北京集聚了大批的高端人才与优秀人才,人才资源高端化发展特征日益明显。
(三)科技人才高度集聚于第三产业。2015年,北京第一、二、三产业的R&D人员分别为0.007万人年、5.62万人年和18.95万人年,第一、二、三产业R&D人员所占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0.03%、22.87%和77.10%,第三产业仍是科技研发的主要产业。
从三大产业R&D人员的变化来看,2002-2015年,第一产业R&D人员变化不大,占比下降了0.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R&D人员增长迅速,占比上升了4.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R&D人员持续增长,占比下降了4.26个百分点(见图1)。虽然7成以上的R&D人员集中于第三产业,但R&D人员开始从高度集中于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集聚转变,对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提供智力支撑。
图1北京三大产业R&D人员的比例变化(2002-2015年)
(四)科技人才趋于向企业集中。2001年以来,北京地区企业科技人才大幅增加,企业R&D人员所占比重由28.4%增至43.5%,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2015年,北京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中的R&D人员分别为9.8万人年、3.4万人年、10.7万人年,所占比重分别由2001年的46.3%、18.9%和28.4%变为39.8%、13.8%和43.5%,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R&D人员缓慢增长,所占比重分别减少了6.5和5.1个百分点;企业R&D人员快速增长,所占比重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五)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数量快幅增加。2015年,北京科技成果登记数1045项,为2001年的3.2倍;全市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为156312件和94031件,分别是2001年的12.8倍和15.1倍;最能代表科技人才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88930件和35308件,分别是2001年的17.8倍和37.3倍;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量为3822件,比2001年增长了4.8倍。
2015年北京地区承接的R&D项目数达136969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和42项。2014年,SCI、EI、CPCI-S等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北京的科技论文总数分别为81896篇,比2010年增长了33.6%;每万名R&D人员国外收录科技论文数分别为3329篇,比2010年增长了18.0%。
(六)科技人才科技辐射能力持续增强。从技术合同流向来看,2015年流向本市技术33514项,成交额625.0亿元,占技术合同成交额的18.1%;流向外省市技术37447项,成交额1878.7亿元,占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4.4%;出口技术1311项,成交额948.9亿元,占技术合同成交额的27.5%。自2001年以来,北京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3.5%,其中流向京内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为18.0%,流向京外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为29.1%。流向京外地区的合同交易额不仅持续增长,而且平均年增长幅度均高于流向京内地区,反映出北京科技创新成果的辐射能力持续增强。(见图2)
图2 北京地区技术交易额按技术流向分类情况变化(2001-2015)
三、北京地区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顶尖人才与关键人才欠缺。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人才政策、工程和计划,通过创新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推动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富于创新的首都科技人才队伍。虽然科技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规模优势明显,但缺少具有深厚造诣、成果显著、全球影响的国际顶尖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北京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除了缺少国际顶尖人才,还欠缺一批关键技术领域的人才,例如前沿领域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关键共性技术人才等均存在供给缺口。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北京地区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科技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不协调、人才梯次结构不合理。从产业结构来看,一是产业需求不明确,虽然提出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人才发展,但目前的人才政策中仍侧重于领军人才的吸引、后备人才与青年人才的培养,却没有明确针对不同产业的人才政策;二是201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科技人才比重达到77%,已成为科技人才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与纽约、伦敦80%以上的比重相比还存在差距;三是2015年北京地区企业R&D人员占仅为44%,而2002年纽约、东京、伦敦这一指标就达到80%、66%和89%,北京地区企业对科技人才吸引明显不足。从人才梯次结构来看,目前北京市级层面上79项人才计划、工程与政策中,青年人才类仅有29项,大部分资金和项目都集中在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手中,科研资源主要由中老年人才占据,年轻一代青年人才的上升空间和通道受到限制,影响了青年人才的成长,不利于人才梯次中青年人才的储备与发展。
(三)人才国际化程度较低。在对外国人才的吸引上,北京表现出了国际化程度较低的一面,2010年北京外籍人口数量为91102人,占本地人口的比重为0.46%,尚不到东京的1/6,与纽约和伦敦更是有着40倍以上的差距,与国内城市相比,也低于上海的0.62%。北京地区国际化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国际顶尖一流的科学家、产业领袖和优秀企业家人才稀缺。此外,人才出国指标受限、出国手续办理繁琐、出国排资论辈等问题也是影响北京地区国际化程度偏低的重要因素。
(四)人才体制机制存在缺陷。一是人才引进制度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人才引进不合理,急需引才的领域或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没有引进合适的人才,同时存在引进人才名不副实现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考察和评价往往注重表面的定性东西,缺乏定量的科学标准,导致引进人才不胜任岗位。二是人才评价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人才评价标准还是跟学历、论文、职称、获奖等因素有关,人才评价简单量化,重数量轻质量,无法全面、准确反映人才的实际贡献,且评价主体和手段的单一化。三是市场对人才配置作用尚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的弊端尚未根除,人才流动存在困难,严格受地域、户籍、部门和身份等限制,难以跨单位、跨部门进行整合,无法适应人才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才市场信息化程度不够,人才中介机构组织结构和功能尚不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滞后。四是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没有依据时代特色培养不同类型不同产业的科技人才,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针对性不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缺少梯级人才之间的储备和培养机制等。
四、北京地区科技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人才储备与培养。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制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层级划分和数量规模,绘制首都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蓝图。明确不同层级科技人才的发展需求,对顶尖科技人才、领军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给予不同的资助和支持。制定不同层级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符合各领域、各层次需求特点的人才队伍。
(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特别是根据北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着重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重点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提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尤其是金融业、信息产业、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商务服务业等领域的人才。加大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通过环境改善、支持研发、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三)推进科技人才国际化发展。实施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提高海外人才的待遇,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工作、户口、住房等问题,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来京发展。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加强以科技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国际交流合作和项目共建,支持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为科技人才提供研讨、访问、进修和研究的机会,解决国内人才出国限制,简化公务出国办理手续,政策和资金支持国际合作项目,推进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以市场评价、同行评价为主要依据,根据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岗位等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分类评价标准,采取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方式,选拔、评价科技人才,发展和培育优秀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研究制定兼职兼薪、项目合作、项目外包等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打破科技人才地域、户籍、身份等体制性壁垒,疏通人力资源流动渠道。逐步开展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宏观指导”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实施聘用合同制和岗位管理制,将科技人才从“身份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步向“身份和岗位相统一”的管理模式转变。改革薪酬制度,尝试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技术入股模式,设立高新技术岗位特殊津贴和弹性福利制度,按照贡献大小给予科技人才科研补贴,通过建立多元的激励方式充分体现科技人才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2-2016),:《北京研究与发展(RD)数据汇编》(2003-2016),
[2]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课题组。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指标体系及人才发展路径研究[J] 。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10-2011)。
[3] 左学金,王红霞。大城市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国际比较——以纽约、东京、上海为案例的研究[J] .社会科学,2009(4)。
作者简介:
陈媛媛(1983—),女,河南焦作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标杆管理、人力资源、科技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