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尚晓峰 毕建涛

2018-06-02

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尚晓峰  毕建涛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XYJ201701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摘要:立足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途径,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探索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为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1][2]。在推崇创新,倡导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高校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战略。

全国各高校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难题[3]。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发展关系紧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实践教学活动,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可以更好的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这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选之路。

一、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依托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来保障。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依托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与相关专业技能教育结合不紧密,与社会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相脱节。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依托专业教育来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提升。

第二、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指导不到位。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教师尽管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但缺少创新创业方面实践经验,导致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匮乏。

第三、实践教学体系的编排设计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各个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不好,整个体系编排不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上没有从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实际出发,不能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第四、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不丰富。校内虽建有实验室、创新创业园、实训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环境,但质量不高,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功能。

二、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既具有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又具有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本着“以专业促进创新,以创新促进创业”的培养思路,强调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本质是依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品格、创造力、创业意识等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业潜力,而实践教学正是培育创新能力、创业潜质的途径和桥梁。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总体来说,实践教学体系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要素构成[4]。这4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

第二、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

要实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要针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问题,从社会需要出发,改革原有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专业教育为载体,搭建多元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得到广泛开展,但是如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如何搭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平台,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究。无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离不开专业素养,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开展多元化教育形式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以学生专业学分学习为主线,学校根据行业需求修订教学大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实际项目,推荐相应认证供学生选择。

(二)增强教师创新创业经验,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教师扮演重要角色。为此,要积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师资培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讨和交流,力争形成一批专业过硬,能够胜任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骨干教师队伍,以点带面,辐射全校师生。

(三)建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依托,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选修五个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1、学科基础课程。这类课程面向一二年级大学生,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组成,主要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内容编排上把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融入到学科基础教育过程中,二者互相渗透,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面向产业,为创新创业服务。

2、专业技能课程。这类课程面向三、四年级大学生,由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程组成,主要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最佳途径。内容融入创新创业实战必须的多学科知识技能,学习形式上采取体验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边学习,边实践,逐渐摸索出适合大学生自己的创新创业经验。

(四)拓展一体化实践教学,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来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服务,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提供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

三、结语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循序渐进工程[5]。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将面临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提高,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不多,等等。但是,随着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拓展,以及高校、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支持力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新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6]


参考文献

[1]匡艳丽,林于良.“互联网+”思维嵌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8(1):66-69

[2]郭志达,刘元禄等.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1):144-146

[3]王方国. 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5(3):64-67

[4]郭志达,华菊翠.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56-60

[5]张昱.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8(5):144-146

[6]董卓宁,孟宪博.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125-128


作者:

1.尚晓峰,男,汉族,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向研究。

2.毕建涛,男,汉族,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


阅读23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