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支付平台的发展研究
龚丽媛 (扬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省 太仓市 215431)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x20170970)
摘要:当前我国电子支付发展迅猛,因其便捷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农村地区的电子支付业务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对江苏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对当前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电子支付;农村地区;发展研究
引言
电子支付平台是伴随现代商务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支付手段。消费者通过手机、固定电话、PDA(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等移动网络设备,即可实现与电子支付平台的连接。在这个公共、统一的网络平台上,消费者可以利用银行卡实现各种费用的支付,包括电话费、水费、电费、燃气费和上网费等一系列其他费用。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也可以凭借电子支付平台,通过电子支付方式将支付数据传送至银行及相应的处理机构,从而实现货币和资金流通。
近年来,伴随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快速兴起,电子支付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国家“三农”政策在各地的深入实践和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经济逐渐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支付需求也日益增加,因而农村地区的电子支付业渐渐兴起。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支付工具的种类和体系也渐渐趋于完整。农村地区银行卡的发行力度得到加强,同时,各种电子支付方式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所接受,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相比竞争激烈、逐渐成熟的城市市场,由于受经济落后和其他阻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电子支付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不尽如人意。尽管总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端。电子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为未来支付手段的主流发展方向,电子支付相比传统的非现金支付有着显著的高效性,且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这些特点对于作为金融服务洼地的农村,恰好迎合了其发展需求,弥补了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的不足,由此可见,电子支付在农村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因而促进电子支付在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亦是当务之急。
推广农村地区电子支付的意义
促进电子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能够弥补金融服务发展不到位的缺陷,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而且还能配合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互促互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和购物条件,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电子支付主要凭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实现,因而相比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网点布置,其推广的成本和难度都相对较低,更易实现。发展农村电子支付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电子支付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成本相对较低
电子支付主要凭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实现数据流通与交互,因而只有具备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即可得到推广,不会为地理和自然环境所限,大幅度扩大了电子支付可服务的地区范围,填补了金融网点覆盖范围以外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的空白部分。此外,电子支付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全天24小时的在线服务,解除了服务的时间限制,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电子支付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节省时间精力
电子支付依托有线或无线网络通信实现交易信息的数据流通,社会成本低廉。一方面,对于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来说,相比的传统网点布置和安排服务人员,电子支付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物力,减少了市场投入,节约了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农村用户来说,在家即可进行支付操作,节省了去指定网点办理业务的时间和精力。
(三)电子支付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在传统的农村资金交易中往往使用现金支付方式,需要随身携带现金前往各种交易现场。一旦交易金额较大,这样的方式就既不安全也不方便,且通过人力实现资金的交互,效率低下。而使用电子支付则只需要携带银行卡,就能通过电子支付终端实现交易,有时甚至只需记住账号和密码,通过网络即可实现。这样避免了找零的麻烦和假币的风险,也不再局限于交易场所,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农村交易的发展。
农村电子支付发展的阻碍因素
(一)网络技术设施比较落后。
高效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当前,农村地区的网络通信设备及其技术、费用标准、安全性能等方面发展程度有限,还不足以支持电子支付的大幅度的发展进步。网络覆盖面不完全、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滞后在很多地区都严重阻碍了农村电子支付的发展的进程。有的地区,部分农户家中甚至都没有普及宽带网络。
(二)电子支付安全性相对较低。
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技术安全和电子支付平台的信用安全。一方面,作为现代电子支付实现数据的流通和传输的工具——网络容易遭到各种来自外界恶意攻击,例如病毒和黑客等,从而产生损失。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利用电子支付进行的犯罪日益猖獗,降低了农村居民对电子支付平台的信任度。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电子支付平台的用户往往倾向于小额交易。
(三)农民欠缺对电子支付工具的认识。
近几年,虽然农村电子支付得到快速发展,相关支付工具的种类也逐渐齐全,但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率依旧不高。一方面,农村居民由于受文化水平所限,欠缺相关专业知识,怀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真伪性和安全性,因而在使用电子支付时存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普及工作做得不到位,使得一些农村居民无法了解银行提供的具体业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从而直接导致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率偏低。
(农村居民支付方式难以更改
一方面,当前农村居民主体人群知识水平较低,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往往认为学习操作电子支付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掌握电子支付技能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受传统支付观念影响,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现金支付相比通过虚拟网络进行操作的电子支付更加方便和安全。此外,收入相对较低和社会保障不足等社会因素致使农村居民承受风险能力弱,因此部分农民对电子支付存在抵触心理。因而他们往往更乐于去银行网点办理相关业务,而不是在家进行网上支付。
农村电子支付的发展建议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子支付环境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相关资金投入,降低农村居民的联网费用门槛,早日实现农村地区网络全面覆盖。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切实规定,从而激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电子支付的资金投入,研究开发适农村居民生活的产品及业务,丰富农村电子支付的相关服务体系,制定合理惠民的收费标准,以此吸引更多农村居民用户。
(提升技术防范性能,保障支付操作安全
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在提供电子支付服务的同时,还要在操作系统的技术层面,阻绝潜在的危险和问题,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数据的保密流通。通过及时更新信息技术,加强电子数据在流通以及认证等过程中的加密和防泄密技术等工作手段,从而防止系统遭受攻击和交易信息外流等问题,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有效。
(三)加强宣传力度,深化农民对电子支付的认知。
银行及其他支付机构应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和渠道,加强对农村电子支付的广告和宣传,从而深化农村居民对电子支付的认识,以及相关业务的了解。可以举办相关活动,使宣传深入各个社区。设立相关的优惠套餐,吸引农民接触并认识电子支付工具,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农村居民使用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切实体会到电子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从而改变他们对电子支付的怀疑和排斥态度,提高农村用户对于电子支付的信任度。
(四)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创建安全支付环境
一方面,银行及其他支付机构要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途径,向农村居民宣传电子支付的安全防范工作,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危险并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性。另一方面,公安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及时发布和通报相关信息,提醒用户安全防范,并对相关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控制,为农村居民创营造一个安全、可信赖的支付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雨帆.关于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工作的思考[j].时代金融 2011(24)
[2]朱方雷.手机支付现状及其发展分析[j].电子商务2013(6)
[3]张怡.农村地区推广电子支付的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3(4):16-16
作者简介:
龚丽媛,女,汉族,单位:扬州大学,,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