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战略下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策略
何玉婷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重庆 400074
摘 要:在景区泛化等新型时代背景下,全域旅游战略为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阐述了全域旅游的内涵,指出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在功能提升、要素整合、产业融合、时空拓展、区域联动等方面提出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策略
长江三峡集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水利工程等为一体,成为我国最早推向世界的旅游线路之一。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长江三峡旅游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但也面临着各种问题。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应立足于区域旅游资源和产业特色,突破传统旅游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长江三峡旅游的转型发展。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2016 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1]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2]全域旅游打破了行政分割,将一个旅游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促进旅游功能的提升完善,旅游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
二、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功能单一
长江三峡旅游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水利工程等为载体,形成了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然而,具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保健养生、商务会议、科学考察等功能的旅游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导致长江三峡旅游产品粗放、雷同的现象,造成区域内产品的低层次价格竞争。长江三峡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也无法适应现代旅游者深层次体验的需要。
(二)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长江三峡游客以过境旅游者居多,其停留时间短、人均旅游消费不足,旅游经济基本上是“门票经济”。同时,长江三峡吸引海外游客的能力较低,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加之,三峡游轮、景点景区、餐饮酒店、娱乐购物等分散经营和分割管理,产业资源间的协调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长江三峡旅游无论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还是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等,都远未发挥出应有的带动作用。
(三)产业体系亟待建立
长江三峡旅游业的发展与工业、农业、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衔接不够紧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如三峡旅游购物设施种类不够丰富,旅游商品档次大多处于低端,具有三峡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较少。游客的夜间游乐活动也不丰富,缺少像《印象·丽江》有影响力的文化演艺产品,特色娱乐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三峡旅游大产业格局的形成仅靠单一的门票、船票经济是行不通的。如何建立三峡旅游产业体系,推进长江三峡由观光型过境旅游地向复合型的旅游目的地转变,成为三峡旅游转型发展必须突破的难题。
(四)区域合作有待增强
长江三峡在区域空间上横跨重庆、湖北两省市,二十多个县市区,各地区之间各自为政,使长江三峡旅游在各自经营中竞争多于合作。由此可见,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不仅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而且内部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困难重重。为此,渝鄂两省市建立了“渝鄂长江三峡区域合作轮值主席会议制度”,共商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大计,使三峡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三峡旅游的区域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全域旅游战略下,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应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功能的提升。这不仅要对三峡大坝、巫山小三峡等长江沿线传统旅游景区进行提挡升级,更要深入挖掘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丰都名山等景区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应着力培育三峡腹心地带的宁厂古镇、奉节天坑地缝等具有突出个性的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力。同时,对现有的长江三峡旅游线路进行调整,推出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考探险等旅游线路,促进长江三峡旅游由游船观光型产品,向集游船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考探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产品转变,全面提升三峡旅游的综合竞争能力,将长江三峡打造成世界黄金旅游带。
(二)要素整合
为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需要,突破目前长江三峡旅游“散、小、弱、差”的状态,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应该全面挖掘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吸引物的范围。这不仅要将长江三峡整个区域作为旅游的吸引物,而且对长江三峡核心区域内、区域外具有吸引力的资源都要成为三峡旅游发展的吸引物。为此,这不仅要整合“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要素,而且还要整合“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即充分挖掘长江三峡区域的商务、养生、研学、休闲、度假、情感、科考等旅游产品的潜力,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发展理念,对该区域的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并统筹规划与开发,为三峡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业务范围。
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度,与许多产业紧密相连,因此,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交叉优势产业、新的产业空间、新的消费热点。长江三峡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好 “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旅游+”或“+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体育、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形成众多旅游新业态,为长江三峡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增添动力,也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活力。全力推进“旅游+文化”的发展,要以三国文化、移民文化、诗词文化、远古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为内容和主题,积极发展文艺表演业。全力推进“旅游+交通”的发展,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积极发展水上游艇旅游、房车营地旅游等。全力推进“旅游+农业”的发展,依托长江沿线的旅游、农业资源,加快推进长江腹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建设,建成一批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作体验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全力推进“旅游+工业”的发展,开发具有长江三峡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化旅游、交通旅游、乡村旅游等,都将是长江三峡旅游新兴业态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在全域旅游战略下,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要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全域辐射带动。[2]
在长江三峡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空间拓展,而且要注重时间拓展。空间拓展方面,无论是目的地核心旅游区域内还是核心旅游区域外,都能为游客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3]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以优势旅游资源区(点)为基础,通过长江水道、渝宜高速、渝万高铁等交通体系的贯通,形成水陆并进的精品旅游线路,并在此线路的腹心地带拓展产业点、延伸产业链,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长江三峡旅游带。长江三峡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各异、开发潜力巨大,因此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在空间上进行延伸,而且要在时间上进行拓展。时间拓展方面,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为游客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3]长江三峡旅游的淡旺季明显,可通过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体保健旅游等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体系,调节淡旺季不平衡的问题。并通过发展文艺表演业、商贸购物业等,形成全时皆宜的旅游产品体系。
由于受到行政管辖的分割,长江三峡旅游的发展受到阻碍。渝鄂两省市应完全打破行政隶属的区域范围,联合开发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合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为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渝鄂两省市应选择具有特色、互补性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建设。重新设计推出具有三峡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使三峡沿线及腹心地带的旅游景区(点)串成线、连成片,从而达到区域联动效果。同时,渝鄂两省市还要加强三峡旅游联合宣传促销力度,共同提升长江三峡旅游的品牌形象。总而言之,渝鄂两省市应立足市场、面向未来,携手深入推进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
四、结语
在全域旅游战略下,长江三峡应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实现“全域处处都是风景”的旅游发展格局。通过采取提升产品功能、整合新兴要素、融合相关产业、拓展时间空间、渝鄂区域联动等策略,促进长江三峡旅游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6/0206/c41570-28116586.html
[2]石培华. 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6-2-3(04)
[3]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作者简介:
何玉婷(1982-),女,汉族,重庆巫溪人,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