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拉动内需增长
彭华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410004
摘要:出口和投资乏力,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我国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却严重抑制了居民消费的欲求,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影响内需不足的因素及社会保障制度对其产生的影响根,探讨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遍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障;内需;增长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中,由于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收缩、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和投资需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口受到了抑制,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高投资也受到严重的资源瓶颈制约。内需增长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和关键性因素。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来看,消费需求的贡献率要远远高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而居民消费又是消费需求中的最主要因素。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无论是现有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趋势, 消费市场需求都十分巨大,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宏观经济形势都决定了必须确立以居民消费为主, 然而近年来,中国社会总需求增长缓慢,尤其是消费品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消费需求平缓,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消费增长偏慢,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一、影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分析
内需最主要的三种基本形式是居民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但其最终都会归结于居民消费需求,因为在后两种需求中,投资需求实质上是企业需求,即企业购买或投资。企业需求是由消费者需求所导致的一种派生需求,而政府购买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但政府收入的根基仍旧是企业,企业投资的扩大又要基于消费,而消费的主要本源还是居民。因此,国内需求的主要影响植根于消费需求。影响国内需求不足的现实表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消费观念影响。在消费观念上,我国居民的传统就是根据自己的基本收入情况“量入为出”,还要略有盈余,以便应对不时之需。在现代,由于我国生老病死、教育等各种费用都需要居民自己负担,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重了居民的这种观念,这样在现阶段,居民在使用自己的收入时,除去了日常必要的开支以后,所有的剩余的钱存起来,以变应对家庭的急需。
2.消费能力不足。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一部分人也确确实实富裕起来了,但在庞大的中国人也只是极少数。在中国人口中占最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基本上都属于低收入者,在城市人口中,大量的下岗工人和一般工薪阶层收入也偏低,而在这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居民中,却又要面对超高的房价支出,超高的教育支出,超高的医疗支出,以及高昂的养老费用。本来微薄的收入要去应对这些可能穷尽一个人一生的收入的这些大事,使得居民更没有多少多余的闲钱去进行消费了。况且从理论上来说,低收入者手中的货币能够引发其更大的消费欲望,而且同高收入者比较起来,虽然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水平要高,但同普遍性的广大居民的消费比较起来,其对内需的拉动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在中国,低收入者的比重之大,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国内需求。
3.消费意愿不高。当前居民储蓄来看,我国居民存款余额已经突破十几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超高的居民储蓄并没有转化成超高的居民消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很低的,中国最终消费率甚至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几十个百分点。虽然说超高的储蓄也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未雨绸缪有部分关系,但真正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改革以来,我国开始启动房改、医改和
教育改革、养老保险等社会市场化改革,这些改革无一不与民生息息相关,而且改革中个人支出费用大大增加, 而且极大地影响居民未来支出预期,且导致居民被动储蓄、预防性储蓄行为增强,使得居民消费更加小心谨慎,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
二、社会保障体制对拉动内需的影响
虽然现阶段影响我国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消费能力低、消费意愿不高,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制约了内需增长。
2.社会保障制度增长居民的消费意愿。前我国居民储蓄世界第一,却没有消费意愿,低消费也是闻名于世,而且采取哪怕是采取加收利息税,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也改变这种状况,不能有效降低储蓄、带动消费。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节约观念影响,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在农村,农民本身就属于低收入群体,国家医疗、养老保险没有全部覆盖,即使有也是很低,教育负担很沉重,就城市一般居民来说,上学、买房、看病、就业、养老更是压在头上的几座大山,即使有钱也不能花,要不断存钱来预防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如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每一个居民生有所依,老有所养,他们也就不会将钱存在银行贬值,而会选择消费。
3.社会保障制度改变居民的消费倾向。般而言,居民消费与其收入分配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从消费理论上来说,中低收入人群更愿意消费,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农村社保基本可有可无,社会保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极低,慈善事业也极其不发达,使得有消费愿望的中低收入群体却没有消费能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调节收入分配, 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从而激发其潜在的消费意愿,改变其消费倾向。
4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的消费层次。于对于未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居民消费预期支出始终处于不确定状态,使得居民在消费时往往只能集中于必要的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这样不仅影响总体消费水平,而且抑制消费结构的升级,致使消费结构始终处于低层次的水平,无法形成多元化的消费体系。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多层次的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能够全方位的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促使居民增加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改变消费需求,提升消费层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形成多元化消费市场体系。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拉动内需增长
由此可见,中国居民并不是没有消费意愿,即便有钱不敢花,不能花,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拉动内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保障体系:
1.建立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普惠性,最大范围惠及居民, 提高居民消费信心。针对能使居民普遍性受惠的社会保障项目建立保障制度: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是养老保障普及广大农村,采取养老补贴等养老保障制度,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扩大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减轻医疗负担,加大农村医疗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增强社保资金互助共济功能,实现社保的跨区域转移续接,解决参保限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保障范围,提高低收入尤其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的收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教育保障;完善住房保障,回归住房的“居住”属性,给城市、农村低收入者进行住房补贴,使居者有其屋。
2.加大投入,提高总体保障水平。循财政的公共属性,提高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使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提高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其具有足够的消费意愿与能力。在资金的投入上要保证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配套,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充足,在资金的使用上,要建立严格的预算与决算制度,进行有效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障制度坚持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困人口和普通劳动者等中低收入者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主要关注对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始终坚持向这部分人群倾斜, 只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基本保障,才能大范围的增强消费能力,全面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保证内需的快速增长。
4.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村人口在我国目前仍然占多数,农村消费市场对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是重要的一环,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关系民生的农村养老、医保、教育等保障制度建设上,建立符合农村需求的基本制度,提升农民的消费能力,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驱动器。
参考文献:
1.姚凤民,赵丽萍.构建“三位一体”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作用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1(6).
2.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吴家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9)
3.王娟,杨旭东,朱太刚.宁夏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1(25).
4.张建波,肖平.论社会保障分配功能与中国消费需求的关系[J].开发研究,2006(1).
作者简介:
彭华(1975_),女,汉族,湖南邵阳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本科,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和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