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视角下城市商业经济空间布局研究
孔德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王 鹤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徐 嵩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192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B17SH028)。
摘要:以城市中心地理论为研究背景,建立城市商业中心地的基本结构及服务模型,探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的基本策略。在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商业总体规模及各级商业中心地规模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布局,是对城市商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效途径的充分论证。
关键词:中心地理论;商业空间结构;布局;商业发展专项规划
引言
城市商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完善和补充。专项规划的核心问题在于侧重专业性质的规划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城乡规划层面,更加深入到城市社会发展的相关学科和领域,基于城乡规划学而终于特定内涵,采用城乡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手段和依据。就商业发展专项规划而言,主要考虑2个部分的核心内容:商业规模制定和商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前者侧重商业经济学,后者则与城乡规划学息息相关,即落实到空间规划层面,以丰富直观的图形表述而言,其他学科则显得举足无措。商业规模的制定直接关系着城市商业构成和空间结构,一方面体现在业态的种类,另一方面对商业中心层级、数量、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商业规模制定的第一位重要性显现出来。基于合理、准确、科学的商业规模探讨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城市商业构成
1.1 商业业态
商业业态是指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要,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经营形态[1]。根据城市商业总体规模及城市发展定位和策略,并非所有城市商业均具备所有商业业态,还需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如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商家资源,微观经济发展状态、租金水平及工程技术条件等。
1.2 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是担负一定区域的商业活动中心职能的城市,或一个城市内部商业活动集中的地区。就后者而言,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的布局形式,一般符合中心地学说阐述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而形成城市的商业中心区[2]。对一般城市而言,商业中心结构主要由市级商业中心、片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三级组成,兼顾特色商业街区及社区内部的零散商业分布,共同构成城市商业格局。市级商业中心的商业集聚在25 公顷的区域范围内,商业功能完善,设施健全,老城区市级商业中心具备较强的归属感,新城区市级商业中心的建筑空间环境具备极强的吸引力,参与度较高;片区级商业中心的商业集聚在8 公顷的区域范围内,功能定位为服务城市部分地区,商业功能相对齐全,有些或具备一定的主题特性;社区级商业中心的服务对象为当地居住区内的居民,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和服务[3]。特色商业街区的数量、规模及分布与资源、商业空间原始积聚、政策引导、市场导向等因素相关,社区内部的零散商业主要成为对社区商业中心在规模和分布方面的补充和完善,区位及规模与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居住配套商业要求保持一致[4]。
城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商业中心地
2.1城市中心地理论内涵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认为,中心地理论是理解城市商业聚集的重要理论支持,作为腹地中心的城市,具备服务腹地的基本职责:一方面提供必要的商品,另一方面提供所需的服务。鉴于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不同,各中心地之间依据这种差异形成不同等级,进而在结构构建方面形成严谨的规则层级 [1],也即出现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
2.2 城市商业中心地分布结构
克里斯塔勒基于市场原则、交通原则以及行政原则分别构建了K=3、K=4以及K=7的六边形模型系统,用以阐明基于不同原则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如图1)。将城市中心地理论引入商业中心分布结构的研究,不仅说明区域内商业经济空间布局的理想位置及等级关系,也划分了区域的空间,同一等级的商业中心地之间的边界分割了空间,这种分割也是各商业中心地之间场的作用范围[5]。
2.3城市商业中心地服务模型
商业中心地在空间布局方面遵循分形理论和图景建构原则,最终形成的三级商业中心地空间布局结构应当满足对城市范围内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服务全覆盖[6],对服务范围的测算建立商业中心地服务模型:
假定城市一级商业中心地数量为N,二级商业中心地数量为M,三级商业中心地数量为P……取R为半径,沿形成各级商业中心地边缘线的构成点为圆心绘图,并统计圆的覆盖面积,计算商业中心地服务规模,推断城市商业经济空间布局的发展空间。R值随层级而变,具有针对性。以1个一级商业中心地为例,当设计中心地为近似正多边形[6](如图2)时,满足以下关系:
其中S为商业中心地服务规模,S0为商业中心地自身面积,S1为辐射圆相交形成的瓣形面积,R1为辐射半径,n为正多边形边数[7]。图形如下:
进一步深化,n→+∞时,设计中心地近似为圆形(如图3),基本满足以下关系:
其中S为商业中心地服务规模,S0为商业中心地自身面积,S1为辐射圆相交形成的瓣形面积,R1为辐射半径,C为商业中心地周长。图形如下:
不难发现,图形简化近似为图中形态(如图4),则得出近似公式:
其中R0为商业中心地半径。
当还原商业中心地为不规则图形时,服务规模进一步近似抽象化为中心地面积向外沿铺展R1范围的面积总和:
其中,SR1可通过辅助软件生成或其他数学公式求得。
因此,区域中各级商业中心地服务规模为[7]: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策略
3.1 场作用的核心控制力、偏心诱导力与空间结构张力
在城市区域内,适当规模及区位建立极少量(与城市等级相关)一级商业中心地,形成整个城市范围内的商业核心控制力。作为积聚区域,其内在属性要求较高,表现在商业规模、产品定位、建筑形态、空间关系、景观效果、服务质量等方面,应当具备极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同时,在一级商业中心地的周边城市区域内,适当分布少量二级商业中心地,形成疏解商业核心压力的偏心诱导力,最大程度的满足城市人群,产生便捷、有效的商业服务。这种偏心商业中心地,除具备一定的品质要求外,最主要考虑因素为城市人群的居住和通行需求。此外,在城市居住区内部建立大量三级商业中心地,与其上等级共同形成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张力,编织和完善商业中心地网络。
3.2 商业中心地服务规模的动态思考
中心地的理论前提之一为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8]。这种假设明显带有局限性,然而在理论研究层面仍不失为一种有效决策。因此,城市商业中心地布局规划中延续了这种特定思考,在商业中心地服务规模方面,提供一种静态标准值以供规划参考,在针对不同情况的城市商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时,可进一步做出动态调整,以满足实际生活层面的商业布点和结构优化[9]。
结语
城市商业中心地的规划是城市商业空间布局结构的核心,在骨架搭建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完善特色商业街区、零散商业从而形成城市整体商业空间分布。城市商业,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以一种无形的态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牵引、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商业总体规模及各级商业中心地规模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商业空间布局,将无形化为有形,使城市商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推手意义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付悦.新建城市商业中心区的设计策略[J].华中建筑,2005(1):107-108.
[4] 李定珍.中国社区商业概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5] 张贞冰,陈银蓉,赵亮,王婧.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中国城市群空间自组织演化解析[J].经济地理,2014(7):44-51.
[6] 刘润姣,石磊,蒋涤非.应用多智能体模型验证中心地理论的空间布局结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11):18-24.
[7] 王鹤,孔德静,惠长虹,徐嵩,牛志豪.生态中心地视域下昌黎城区生态空间重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5(1):86-91.
[8] 吕斌,孙婷.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研究[J].地理研究,2013(6):1057-1067.
作者简介:
1.孔德静(1986-),女,河北秦皇岛市人,建筑学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副所长,城市建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
2.王鹤(1986-),男,河北秦皇岛市人,建筑学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教学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
3.徐嵩(1985-),男,山东滨州市人,天津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