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化的问题探究 ————林叶 蔡珊珊

2018-04-03

林叶.jpg

旅游城市化问题探究


林叶  蔡珊珊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南省海口市 572000


  DOI:10.14097/j.cnki.5392/20180321.022


摘要:旅游城市化的概念最早由Mullins提出,他从劳动力和人口增长、社会因素、区位差异、大众消费和社会结构几个方面对旅游城市化进行了详细的定义。旅游城市化是非城市旅游目的地依托当地旅游资源而开始城市化进程,它可以促进经济和人口发展,但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滞后的城市化导致的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对土地的合理利用缺乏衡量与判断;过度的城市化导致的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风俗习惯的恶化和改变,由于物价和生活条件与当地居民预期的严重不匹配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在面临这些旅游城市化进行中产生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以保护当地资源为核心的产业、寻求开发与文化保护间的平衡以及控制物价和流动人员以避免逆城市化等措施防止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加深。

关键字:旅游城市化过度城市化问题

引言

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众多旅游目的地也在逐渐在人们的造访中开始了它们的城市化进程。旅游城市化能够为旅游目的地迅速积聚人气并且提升知名度,但与此同时,它也为当地的环境、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以及文化习俗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这些问题的成因以及如何避免其发生从而确保旅游城市化可以行之有效便成了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

1旅游城市化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

“旅游城市化”是由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1]Mullins认为“旅游城市化”应包括: 因社会因素引发的城市空间差异、吸引旅游者的独特要素、人劳动人口迅速增长、弹性的生产、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调控、群众性享乐消费以及因旅游导致的居民结构变化等七个方面。[2]

国内的学者沿袭Mullins的界定逐步开展了乡村旅游带动下,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化演变过程。黄震方以人口和劳动力的迅速增长为切入口,将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的迁徙和演进过程称为旅游城市化,在他的概念中旅游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形成了新兴城市。[3]陆林从大众消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们的迁移是由于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恰逢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享乐消费形式出现,人们开始依据自己的消费特征聚集从而逐步向城市积聚,最终形成了新的城市化模式;[4]李鹏则从社会因素不同导致的城市空间差异出发,表明旅游地区的人口聚集是由于其独有的区位因素,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人工化景区对人们的吸引,进而逐步实现了城市化。[5]王冬萍等对旅游城市化的定义是: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6]

就总体而言,不论是出于区位因素、消费需求改变因素或是生产要素积聚因素,资源依托是旅游城市化的重要原因已经日益凸显。

2 旅游城市化的程度界定

在旅游推动下形成的乡村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同的形态和阶段,根据其发展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即: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以及滞后城市化。其中适度城市化表明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适应了现有的发展程度,衣食游购娱以及游客的饱和程度均在理想值范围内,旅游目的地并不会因为城市化而出现了负面效应。相反,过度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将为旅游目的地带来负面效应。

2.1适度城市化

适度城市化是旅游目的地城市化的目标,它体现在旅游目的地的自由资源与外界资源有效整合,在吸纳外界资源与战略思想后进行自我调整,以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人民思想进步、当地经济模式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结构优化,当地城市化的平稳发展。

2.2滞后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滞后的城市化进程是由于对目的地的过度保护。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接受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政府及外界投资积聚,另一方面当地居民或组织并不愿意所谓的外来资源干预或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和消费习惯。当地居民思想上的固步自封与外界的帮助发展形成了资源的不平等交换

过度城市化是由于旅游目的地在接纳外来商业文化时未能秉承一以贯之的当地特色以及优良传统,未能保持乡村原有的特色风貌而加剧了城市化的进程,使之成为了云云城市之一而失去了原有的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特色。[7]

3 旅游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3.1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尤其是过度城市化的旅游目的地,为了凸显城市化进程,与普通的城市拥有统一的规模样式,作为自然风景区的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无疑会遭受到破坏,而作为人文景观圣地的历史文化古迹也会被弱化甚至被迫改变,使得原本秀丽的风光与寓意丰富的历史文物不复存在。[8]城市化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自然会带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工业化给旅游景区尤其是依托自然景观的旅游景区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并不能保证工业化不伴随着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甚至甚多时候经济生产的前提就是依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这对环境导向的旅游目的地是致命的。

3.2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演化。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后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紧随其后的就是基础设施等生活用地。因此,在人口不断积聚的情况下原本的旅游用地只能选择向工业工程、住宅建筑、基础设施用地混合在一起。土地的混合性使用不仅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还加剧了居民生活环境的恶化。另外,随着旅游开发区、度假旅游区、主题公园等项目的不断兴建,大量侵占土地、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土地的浪费极大地限制了原本旅游用地的发展,甚至对其有侵蚀作用。[9]

3.3破坏乡村地区的聚落结构

在经济特征和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存在着种种居住方式和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是乡村地区聚落形态的特色和精华,而不少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未经充分调研而简单估测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新建或改建一些与当地乡村聚落景观差异很大的接待设施。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将古建筑推倒和盲目改建的现象,导致了旅游目的地个性化的“乡村性”向同质化的“城市性”演变的现象。

3.4逆城市化的倾向严重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等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卫星城等乡村地迁移。乡村旅游成为承接这种转移“任务”的载体。乡村居住环境的优势、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大了城市景观对乡村景观的影响,这种“侵蚀行为”使得不少乡村的“城市性”特点越来越明显。

4 旅游城市化带来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4.1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城市化协调发展

旅游城市化已经成为诸如桂林、丽江以及长三角地区等旅游目的地的不可逆趋势。在这个趋势下,目的地应确保城市化的适度发展,保证当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不遭受破坏,使得城市化进程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依托工业化,但是这类地区不应让工业化主导城市化进程,而是应该确保旅游资源的完好性,以寻求旅游经济方面的发展,避免过度城市化。

为了较好保护资源,当地政府在工业企业落户的选择上有所甄别,面对重污染企业,无论有何等程度上的经济优势,仍然不能引狼入室,使之成为破坏地标性资源的源头。同时,面对已经由于过度挖掘工业化潜能致使现有旅游资源质量下降的城市应该考虑放慢城市化的脚步,以恢复生态环境和保护旅游资源作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而放任自由。

4.2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细化分类用地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也是城市化的重要一环,因此住房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的快速增加但是在增加这些非旅游用地时整体的旅游目的地环境随之改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土地的区域化开发和管理,避免造成因为规划不明确或不及时造成的各类土地交叉;其次把控土地的使用情况,避免诸如旅游度假区、主题乐园等因计划不周全、开发商过度开发而造成的土地浪费最后,在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开发,应当注重旅游给本地区带来的优势因素,不能为了土地开发、经济发展而损害了原本的区位优势,使之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4.3保护当地特色文化

旅游目的地都带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当地的居民也在潜移默化中被自然或是人文的旅游资源所感染,所以,他们的文化中也能够部分反映出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逐渐开始接触旅游目的地以外的东西,所以他们关心的核心和重点将会发生偏移。于是,在接受到外来文化时,会逐步摒弃自己现有的文化或习俗。所以,如果想令当地旅游文化有所传承,旅游的资源得以保护,就必须要了解当地文化的核心,即旅游资源给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在了解当地旅游资源的核心之后,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应该注意保留这些核心,城市的文化、甚至是该城市中的企业文化均应保护当地的风俗习惯,实现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习俗方面的平稳过渡。

4.4缓解逆城市化的倾向

逆城市化现象属于城市化后期,人们对于现居城市环境不满意、生活条件持不同意见而搬离城区,促使郊县发展壮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后城市化的表现。就旅游城市化而言,人们对于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城市还是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意见,诸如:旅游城市非常驻人口过多,人员流动性大,生活安全程度相对较低;旅游城市物价飞涨使当地居民难以接受;居住人口过多,导致基础设施难以跟上以及居住环境条件的下降。所以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调控单位应首先考虑当地居民的感受,合理调控旅游人口的流动性过大、城市物价涨幅过大、基础设施难以跟上、生态环境遭到非当地居民的破坏等问题,继而考虑如何继续以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为中心逐步扩大城市化范围,将郊县地区逐步纳入到城市的范围中来,并且能够一同在旅游资源的辐射下更好地为整个城市服务。

5结论

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部分非城市旅游目的地逐渐城市化,其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的工业化程度深入。传统形式的城市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逐步向旅游目的地聚集,同时也开始对其控制与破坏。从城市化的进程来看,适度的城市化是旅游城市化追寻的目标,但是往往这些旅游目的地会因为当地居民思想上的固步自封形成之后的城市化,或者是因为过度接触外来文化而摈弃现有的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价值观而进行过度开发导致的过度城市化。在面临滞后、过度城市化时,我们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有——旅游目的地生态资源的破坏、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规划混乱与资源浪费、当地文化、风俗在过度城市化中逐渐消亡以及逆城市化的出现。对于旅游目的地生态被破坏的情况,旅游目的地应放缓工业化的脚步,在发展工业时应以保护当地特有旅游资源为前提;土地开发的混乱应由规划解决,合理规划和细化土地分类,并监督大型用地的实际效用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风俗文化的保护需要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控制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环境、人口流动性以避免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潞 旅游伦理---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J] 河北大学学报 2009.4

[2] 高婧婷 中国旅游城市化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2

[3] 黄震方 发达地区旅游城市化现象与旅游资源探析---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 2001.10

[4] 陆林 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 地理研究 2006.7

[5] 李鹏 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04.4

[6] 王冬萍 旅游城市化现象初探---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9

[7] 侯兵 黄震方 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J] 2010.9

[8] 黄震方 吴林 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5

[9]汪朝辉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探析[M] 中南林业大学科技学报 2008.9

阅读22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